走基層看發展開新局
整潔的鄉村公路四通八達,書屋、籃球場、游泳池等休閑文化設施一應俱全,家家戶戶住上了小洋樓,用上了自來水,接上了電視電話……如今的清城區東城街蓮塘二村的村民雖身居農村,卻享受著城市人的生活。這只是清城區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像這樣的精品示范村清城區還有8個,今年還將再建7個。
推廣“一村一品”,實現農民增收
一直以來,清城區領導班子以發展為中心,以富民為目的,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抓住地區特色,發展自身優勢。到2010年底,全區成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600多個,引進和培育的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2家,帶動農戶超過1.5萬戶,基本形成了“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及相關政策的扶持下,該區農民人均年收入提高至7742元,達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區所有在冊的貧困村、貧困戶提前一年實現脫貧。
為促使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快速增收。今年清城區還將在產業布局調整上求新突破。據清城區常務副區長鐘耀林介紹,該區將按照“一鎮一主產業”、“一村一品”的原則,優化農業產業布局,提升產業集聚發展能力,走產業特色化發展的路子。如依托特色生態資源和沙糖桔品牌,將東城街、飛來峽鎮打造成為廣東生態旅游和水果名鎮;依托黃沙漁業、聯益畜牧水產場、天農公司等龍頭企業,將源潭鎮打造成為農業出口重鎮;將東城街、橫荷街、洲心街和源潭鎮打造成為都市農業重要基地;將石角鎮和東城街打造成為“菜藍子”工程基地。
在扶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同時,該區還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繼續把企業、基地、農戶密切聯系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以龍頭企業帶動生產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產業模式,促使農業增效、農民持續快速增收。此外,還大力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廠務工等方式,增加農民的工資收入。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提升農民生活水平
村民日常生產生活改善的一小步,卻是鄉村文明生活方式前進的一大步。為了解決村民以往吃水只能靠擔或靠提,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等問題,五年來清城區累計投入了8億多元推進農村基礎建設。其中推進農村飲水工程,解決了20萬農村人口飲用水問題,基本實現了中心區域自然村村通自來水。推進農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和道路亮化建設,新修建農村水泥路700多公里,完成農村道路亮化350多公里,基本實現了中心區域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和中心區域行政村村村通路燈。
生活富起來了,農民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高了。五年來,清城區還累計投入了3731萬元推進生態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設,高標準打造了6條在全市具有窗口示范作用的精品村和56條區級示范村,并全面推行農村垃圾定點收集、集中清運。去年先后打造了東城蓮塘二村、石角鎮興仁社區等示范村建設新亮點。同時,投入2.3億元開展山邊、路邊、水邊環境整治,全區城鄉環境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初步形成了“村在林中,人在花中”的美好生態景觀。
今年清城區要如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對接,進一步改善農村生產條件,鐘耀林認為,一方面要繼續實施農村飲水工程、農村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并創建40條生態文明村,新建7條精品示范村和28條區級示范村;另一方面要完成一批農田改造和堤圍、水庫等水利項目。在去年的基礎上,抓好掃尾工程,加快自來水進村入戶進度,力爭在今年完成3.17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任務,實現中心區域村村通自來水。同時大力推進農村公路硬化、亮化改造工程,提升農村道路通達程度,今年新修鄉村水泥路89公里,農村主干道逐步安裝路燈,力爭年底中心區域村村通路燈。